【上级政策解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洁解读《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时间:2024-08-08 11:46信息来源: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阅读次数: 字体:【  

发布时间:2024年8月7日     发布地点:市政府新闻发布厅     发布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主持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副科长叶磊   发布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洁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童身权


发布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洁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出席本场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衷心感谢大家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关注和支持。2024年3月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规划》相关情况。

一、《规划》编制背景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为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推动芜湖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市组织编制了《芜湖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二、《规划》编制历程

从2019年启动至2024年批复,《规划》编制工作历时四年。2020年至2021年底,我市开展并完成了“双评价”“双评估”及14项专题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形成了初步成果。2022年3月至9月,按照部、省要求,指派专人、形成工作专班,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2022年9月28日,全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含芜湖市)获自然资源部批准(第一批),并正式启用。随后,在基础研究和“三区三线”基础上,形成《规划》(草案)。《规划》(草案)先后书面征求了各县市区、开发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相邻城市及公众意见,并经市规划和土地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常务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随后通过省级审查,于2024年3月2日获省政府正式批复。

三、《规划》重要意义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是对国家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落实和深化,是完善安徽省“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芜湖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制定的空间发展指南、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规划》积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紧扣落实安徽省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更是芜湖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事关城市未来、事关长远发展。

四、《规划》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为芜湖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6009.02平方千米;中心城区包括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及繁昌区、湾沚区的城市建成区和规划拓展区及峨桥镇、六郎镇、孙村镇三个镇的城镇集中连片区域,总面积约1251.10平方千米。

《规划》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明确城市性质

《规划》明确芜湖城市性质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引领发展的新高地、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创新发展示范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空间基础

为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规划》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控要求。至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30.1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91.1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5.4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606.56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39%;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超过33.05亿立方米。同时,《规划》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等控制线,落实各项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全域国土空间新格局

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构建“三带两屏一圈两中心”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充分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与南京都市圈等城市空间协同,高质量融入合肥都市圈。依托沿江平原、低山丘陵和沿江滩地形成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五大优质农业产业区,构建“三带五区”的市域农业空间格局,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优先保护重要生态空间,筑牢长江中下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长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协同周边城市共建江淮丘陵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和皖南山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一江两屏、六廊多点”的市域生态空间格局。依托沿江发展轴和G60科创走廊,优化全市城镇空间布局,推进中心城市扩容提质,推进重点镇和一般镇特色化发展,构建“一主两副、双轴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

(四)落实节约集约发展要求

严守城镇开发边界,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加强城镇空间的规划引导和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加大城乡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引导土地复合利用,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

(五)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强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保障重点地区发展空间,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积极擘画长江百里生态湾,以一湾聚核,提升城市活力。深化产城融合、推进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建设,提升主城,推动繁昌、湾沚城区发展,加强四极联动。落实人民城市建设要求,培育2个市级中心,7个片区级中心;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推进“两级中心”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总体城市设计,突出城市空间形态和重点地区空间管控;科学划定城市更新单元,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升空间品质。保障公园绿地用地供给,支持公园城市建设。

(六)彰显地方特色魅力

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并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实施严格保护。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明确区域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空间管控要求。彰显“襟江带河、圩田水网、千湖点丘、半城山水”的城乡风貌特色,加强城乡风貌分类管控。以大江大河和基础设施廊道为基础,串联历史文化、特色圩区和自然景观,塑造江城皖韵的魅力空间格局。

(七)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多向复合、内联外通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区域层面积极保障“沿江”和“G60科创走廊”两条通道的建设。市域层面形成“双环十二射两联”的高速公路网络结构,完善“五横五纵十四射”的国省干道网。建设12条过江通道,其中规划新增7处。中心城区形成“三横四纵两射”快速路网体系,持续推进“小街区、密路网”建设,构建安全舒适的慢行交通体系。高质量建设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推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多网融合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发展。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和地质灾害风险分区,提升各类防灾标准,建成主动防御、有效抵抗、高效响应的综合防灾体系。

(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牢固树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意识,协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文化旅游合作等多方面工作。依托芜马同城、促进合芜一体,加强跨区域协调互动,进一步提升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一体化水平。落实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使命,加强与省内周边城市空间协同,建设区域金融、文化旅游、消费、医疗康养和教育中心,引领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九)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强化规划传导与管控体系,构建以市级、县级、镇级为三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为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总体规划的逐级传导,强化对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依托协调矛盾冲突。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按照定期体检和五年一评估的要求,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结合体检评估结论,推进规划动态维护。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严格落实批复要求,组织好各部门各区县认真主动落实《规划》,发挥“多规合一”统筹引领的优势,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我们真诚期待广大媒体界的朋友们能够继续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和解读,让更多市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共同见证芜湖这座城市拥有更美好的未来!真正彰显有山有水有文化,大江大湖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