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15-08-24 10:41 作者:江北产业集中区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精神,结合芜湖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支柱产业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实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基本确立;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人居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制度保障;把芜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创新型城市和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大城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安徽崛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要求,我市示范区建设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年打基础。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要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为实施《示范区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要深入开展示范区宣传推介,形成全社会参与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开发区扩容升级,强化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重大项目,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年见成效。到2013年,初步建立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的产业承载、自主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初步确立,一批重大项目发挥效益,实施《示范区规划》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五年大发展。到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体制机制与沿海发达地区全面对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示范区的核心地位全面确立。
     到2020年,全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柱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生态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富裕,把芜湖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大城市。
     二、主要任务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挥沿江重要港口城市、交通体系完善、产业创新和配套能力较强的优势,抢抓政策机遇,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的发展分工,密切与皖江地区的产业合作,推动跨江联动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上市公司,有针对性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奇瑞、海螺等优势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合资合作,完善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继续壮大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产业,着力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造船、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专业化大市场等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到2015年,形成3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2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
    (二)加快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完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推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次创业”,重点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打造国内一流的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加快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步伐,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按照“资源集约、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要求,加快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产业特色,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加快现有开发区转型升级,完善申报条件,积极争取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开发区规划调整,扩大开发空间,提高承载能力。依托开发区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优势,规划建设芜湖承接产业集中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载体。发挥芜湖的岸线资源和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提升朱家桥外贸码头、保税仓库、芜湖出口加工区发展水平,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和10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区,打造承接沿海地区出口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核心载体。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作用,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创新模式,突破瓶颈,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科创中心、软件园的服务功能,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龙头作用,加快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孵化器、动漫产业孵化中心、县区特色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规划建设汽车零部件和装备制造、芜湖光电子等科技创新企业加速器,为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服务。加快芜湖高新技术产业交易平台建设,提高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的影响力。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行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依托研究开发和技术能力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建设企业研究开发院(中心),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国内500强企业在芜湖设立研发机构,促进人才、技术资源向我市转移。到2015年,建设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9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10家以上,使之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工程化的龙头和骨干。
    (四)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芜雁高速公路、铜南宣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缩短与沿海发达地区的距离。开工建设徐福高速公路芜湖段和芜湖长江公路二桥,进一步完善芜湖高速公路体系。推进“四快四扩一加强”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芜湖铁路枢纽地位。加快长江航道整治,推进芜申运河建设和漳河航道综合治理,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整合沿江港口资源,打造芜(湖)马(鞍山)组合港,形成现代化港口集群,建成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航运枢纽。构建连接南京和合肥机场的快速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芜湖民用机场。
    (五)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环境,支持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加快发展步伐。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和典当机构,着力引进风险投资公司、证券公司,支持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降低融资成本。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拓宽渠道。
    (六)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按照“控制增量、挖掘存量、合理布局、集约利用、保护耕地”的原则和工业向省级以上开发区集中的要求,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把好节约集约用地源头关。加强工业项目用地管理,严格控制工业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理,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强化节能监督管理,组织实施节煤、节电、节油、综合利用等节能示范工程,鼓励企业实施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热电联产、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建设,降低产业能耗水平。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加强城乡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完善高教园区配套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引导高校发挥资源优势,调整学科结构,引进学科带头人,提高学科竞争力。加快芜湖职教基地建设,鼓励中职院校向职教基地集中,提升芜湖职业教育水平。结合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加快学科调整,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芜湖市人才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大资金向创新创业人才的倾斜力度。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引导人才资源和产业对接。
    (九)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扩大与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岸等沿海地区的合作,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联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体系,力争在能源合作、产业配套、旅游合作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质量互认、政府服务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强与皖江城市的联系,发挥产业的辐射作用,推动跨江联动发展,提升核心城市地位。加强与马鞍山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等领域合作,加快芜湖、马鞍山同城化进程。
    (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为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实施村庄整体整治,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积极开展价格改革试点,选择有条件的用电大户实行直供电试点。加快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工作,进一步增强镇域经济发展活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政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对我市示范区建设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各县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大桥开发区要相应建立工作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二)积极推进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依据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有序高效推进各项工作。市直各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和年度工作计划,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广泛宣传发动。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宣传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宣传报道,努力营造全市上下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形成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强化考核奖惩。建立全市示范区建设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细化时序进度要求,硬化工作落实措施,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推动任务落实,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加强考核奖惩,将示范区建设纳入县处级领导干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